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漳州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03-19 08:36 来源: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漳州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及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2月24日在漳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漳州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书面向大会报告我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0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积极财政政策,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积极作为,加强运作,财政收入稳步回升,支出保持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初步决算,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70.95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67.31亿元的105.4%,比上年增收10.46亿元,增长17.3%。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42.84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13.79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12.43亿元的101.2%,比上年增收12.21亿元,增长1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预计省级体制净补助14.73亿元,全市总财力为85.68亿元。全市财政支出120.2亿元(含省级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7.94亿元,增长30.3%。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4.67亿元,完成年初预算27.49亿元的126.1%,比上年增加9.1亿元,增长35.6%;基金支出34.86亿元,比上年增加6.76亿元,增长24%。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初步决算,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3.67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13.25亿元的103.1%,比上年减收0.29亿元,下降2.1%。市本级地方级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7.87亿元,财政总收入21.54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21.06亿元的102.3%,比上年减收0.31亿元,下降1.4%。市本级地方级收入加省级补助收入18.64亿元,加调入资金0.4亿元,加上年结余0.53亿元,加县(市、区)体制上解市本级1.47亿元,加代扣县(市、区)应上解省1.64亿元;减上解省级支出3.91亿元(其中,市本级应缴2.27亿元,代缴县(市、区)上解省级1.64亿元),减调出资金0.09亿元,减补助县(市、区)支出17.99亿元,减滚存净结余0.11亿元,市本级财力为14.25亿元。市本级支出18.29亿元(含省级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1.88亿元,增长11.5%。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14亿元,完成年初预算3.39亿元的122.3%,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增长55.7%;政府性基金支出2.36亿元,减少0.07亿元,下降2.9%。
  以上初步决算数在决算编制中还会有所调整,待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2009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总量再创新高,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收入规模再上新台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全市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与政策性减收因素双重影响,财政总收入在2008年突破百亿的基础上实现新增长,增长12%,迈上110亿元台阶;地方级收入增长17.3%,迈上70亿元台阶,总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二是财政增长主要依靠税收拉动。全市税收收入96.01亿元,增长9.3%,增收8.21亿元,增收贡献率达67.2%。其中,商业税收实现11.53亿元,增长29.2%;房地产税收实现13.99亿元,增长10.4%;建筑业税收实现9.4亿元,增长9.9%。工业税收受出口下降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较大,但仍实现了正增长。三是县域财政继续快速发展。在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带动下,我市县域经济仍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县区级财政收入实现92.24亿元,增长15.7%;13个预算单位中已有6个财政收入规模达5亿元以上,其中龙海市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关口,达31.34亿元;财政总收入增幅达20%以上的有5个县,其中东山县实现4.23亿元,增长32%,增幅居全市第一;长泰县实现5.52亿元,增长27.8%;云霄县实现2.9亿元,增长22.9%;漳浦县实现8.16亿元,增长21.4%;平和县实现3.17亿元,增长20.5%。四是支出总量快速增加。全市财政支出规模突破120亿元,增幅达30.3%,在全省九地市中排名第三,支出扩张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长,财政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2、增加政府投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拓展政策效应。贯彻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利用地方政府债券、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确保中央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全市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共283个项目,获中央新增投资补助5.8亿元,筹集地方配套资金10.53亿元;落实增值税转型等政策,全市政策性减税10.56亿元,有效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其中,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减税1.59亿元,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应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及时拨付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补助资金2.2亿元,保证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以及落实收费减免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2亿元。二是稳定外贸出口。及时兑现中央和省级各项外经贸扶持政策补助资金6755万元,受益企业600余家,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冲击,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市级预算安排800万元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费以及企业实际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予以补助。三是支持企业发展。投入财政性资金1.07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予以贴息,发展节能、循环经济,加速产业升级、产能提升;扶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困难,保持和促进地方经济活力;加快汽车工业发展和汽配园区建设,促其上规模、出效益;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协调发展。四是加快自主创新。全市科学技术支出1.47亿元,增长15%,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性技术研发项目,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五是努力促进消费。推进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全市财政审核通过家电下乡产品补贴5.68万件,补贴金额1560万元;发放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补贴1.22万件,补贴金额1598万元。
  3、保障重点建设,城乡发展进程加快。一是重点项目保障有力。市级财政统筹资金1.87亿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4.44亿元,重点投向古雷开发区、国道改造、九龙江大桥及接线、市区胜利路改造、市体育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全市财政支农投入6.89亿元,增长66%,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市级支农投入1.3亿元,增长13.7%,其中,安排39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桥梁、饮水工程建设及家园清洁,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投入1280万元,支持漳台农业对接合作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建设。此外,发放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及时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3亿元,石油价格补贴资金1.5亿元,粮食综合直补资金8326万元,确保中央和省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公共事业投入加大。支持公交优先发展,投入971万元用于公交精品示范线路、公交场站建设以及购车贴息,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安排2.16亿元用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从市级排污费、城建资金、土地出让金等渠道筹措资金1000万元,用于九龙江流域禁建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财政统筹1.32亿元,用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惠民实事落到实处。
  4、加大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一是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全市教育支出23.28亿元,增长38.7%,主要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支持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及教育办实事项目,落实大中专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等。其中:投入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及公用经费转移支付资金2.4亿元,受益学生达53万人;拨付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3443万元,受助学生2.29万人;投资1.64亿元,推动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市级安排1109万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实际化解债务4.69亿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卫生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支出8.98亿元,增长24.4%,重点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大力支持公共卫生项目实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其中,市级财政拨付医改专项资金4796万元,用于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和大学生医保补助、困难企业职工医保补助、朝阳医院建设等项目。三是社保体系日益健全。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48亿元,增长31%。支持实施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市筹集就业专项资金4900万元,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56亿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覆盖低保对象14.42万人;及时拨付各种补助资金1.17亿元,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和医疗补助、优抚安置、残疾人救助以及农村敬老院扩建和幸福园建设;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21亿元,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5869户,有效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四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9亿元,增长27%,主要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涉台文物保护建设,以及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等。五是“平安漳州”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公共安全支出9.71亿元,增长12.1%。其中,市级支出3.16亿元,重点支持市区报警监控系统、戒毒康复基地建设等;积极探索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争取和落实中央和省级政法专款补助资金1.45亿元,大大改善了全市公检法司装备和办案条件。
  5、深化财政改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一是财政改革更加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推进,市级支付流程明显简化,改革扩面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县级国库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政府采购实行网上竞价、采购代理机构比选,运作程序更加规范,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府采购成交金额3.15亿元,节约资金3928万元,节约率11.1%。二是资金管理更加有效。大力控制一般性支出,在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5%支援灾区的基础上,有效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等支出狠抓控管;加强资金调度与运作,对扩大内需资金实行专项调度,保障重点支付需要,同时,向省财政厅调度资金43.41亿元,缓解县级财政支付困难,确保工资及时发放、机构正常运转以及重点专项资金拨付到位;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偿还到期债务4.78亿元,努力维护政府诚信;统筹部门、单位结余结转资金,规范财政结余资金管理。三是财政监督更加有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监管,审结项目70个,审定金额5.74亿元,核减3320万元,审减率5.5%;建立健全涵盖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严肃财经纪律,在全市开展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2769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自查,自查发现和查出违规单位62户,违规金额992.54万元;对297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对违规问题按照规定进行了处理。
  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财政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督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10年预算草案
  2010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编列如下:
  全市代编预算:
  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82.3亿元,比上年增加11.35亿元,增长16%;预计上划中央收入46.28亿元,增长8%;预计总收入128.58亿元,比上年增加14.79亿元,增长13%。地方级财政收入加省级体制净补助14.76亿元,全市总财力预算为97.06亿元,比上年增加11.38亿元,增长13.3%;全市财政支出安排97.06亿元,比上年增加11.38亿元,增长13.3%。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38.53亿元,比上年增加3.86亿元,增长11.1%;相应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38.53亿元,增长11.1%。
  市本级预算:
  市本级地方级收入预算14.52亿元,增长6.3%,加上上级体制补助18.99亿元,加调入资金1.39亿元,加上年净结余0.11亿元,加县(市、区)体制上解市本级1.45亿元,加代扣县(市、区)应上解省1.83亿元,扣上解省4.22亿元(其中,市级应上解2.39亿元,代缴县(市、区)上缴省1.83亿元);扣调出资金0.1亿元,扣对县(市、区)补助18.2亿元,市本级财力预算15.77亿元,增长10.7%。相应安排支出预算15.77亿元,其中,农林水支出1.01亿元,同比增长10.3%;教育支出1.92亿元,同比增长12.9%;科学技术支出0.3亿元,增长11.6%。
  安排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5.38亿元,增长29.9%。相应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5.38亿元,增长29.9%。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关键一年。总体看,我市经济积极向好趋势显现,但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新的减收增支因素还将出台。因此,做好今年财政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至关重要。为此,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协调促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在保运转的同时,集中财力办大事。一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支持全市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码头航道建设步伐。支持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发,深入推进漳台产业对接,努力扩张政府投资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结合实施“蓝火”计划,加大科技投入,继续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重点支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三要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支持招商推介活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支持我市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扶持优势特色商品出口,继续落实出口信用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四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重视旅游业开发和文化园区、文化创意相结合,努力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五要继续拉动消费需求。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工作,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增加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支持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扩展城乡居民消费空间。支持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督,加强价格监控稳定市场,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二、注重统筹,推进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在保重点的同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要切实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支持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及渔港码头等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要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扩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农村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及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支持农村社区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市场服务功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要深入对接国务院《意见》,全方位开展漳台农业合作交流,加速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四要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三、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保增长的同时,落实政策保民生。一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重点支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国家助学体系。二要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卫生投入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补偿标准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重点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台文化交流、文化品牌保护等,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城乡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基本生活。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四要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建投入,支持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支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宜居的城乡环境。五是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项目,确保市委、市政府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四、精细理财,推进财政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在服务全局、推进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要深化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完整性。稳步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二要狠抓增收节支。关注结构性税费减免政策,跟踪重点税源变化,加强征管协调,确保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继续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实现公务购车、公务接待和出国(境)经费等开支“零增长”。三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加快支出进度,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加强政府债务综合管理,积极防范财政风险。四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扩大内需政策资金及惠民惠农等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收益监管;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步伐,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加强财政部门自我监督,提高财政服务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努力完成2010年各项财政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推进“海西建设,漳州先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