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漳州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8-07-30 22:34 来源: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漳州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5年2月19日在漳州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漳州市财政局局长  吴文团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漳州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实际入库201057万元,完成预算108.36%,增收28591万元,增长16.58%,加上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影响增值税收入21451万元,同口径地方级财政收入222508万元,可比增收50042万元,可比增长29.02%。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入库379859万元,加上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影响增值税收入21451万元,全市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401310万元,完成预算108.14%,可比增收91725万元,可比增长29.63%。全市财政支出311326万元,增支47283万元,增长17.91%。当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和上级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75617万元,收入共计376674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省级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65348万元,支出共计376674万元。全市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正在决算办理中,待省厅上下级决算审核通过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市本级财政总收入94535万元,完成预算106.96%,可比增收16248万元,可比增长19.80%;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56629万元,完成预算107.46%,可比增收8994万元,可比增长17.49%;市本级财政支出77996万元,增支8098万元,增长11.59%。当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加税收返还和上级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6495万元,收入共计93124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省级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4997万元,支出共计92993万元。市本级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31万元。
  2004年,全市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39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9.65%,其中,市本级收入6785万元,比上年下降60.87%;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38161万元,比上年增长38.32%,其中,市本级支出5616万元,比上年下降60.60%。
  各位代表,2004年全市能够圆满完成预算任务,这是各级党委加强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协关心支持和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实干兴市”战略的重要体现。一年来,各级财税部门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要求,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增收节支,切实加强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我市各级财税部门加强经济和财政收支形势的分析、监控,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保证了税款均衡入库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及时体现到财税贡献上来,财政收入呈现“四个突破”:一是全市财政总收入在2003年突破30亿元的基础上,2004年突破40亿元大关。二是全年财政可比增收突破9亿元,可比增幅达29.63%,是近些年来增量最大、增幅最高的一年,增收额相当于1993年全市财政收入的总量,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1个百分点,跃居设区市第1位。三是全市工业税收突破20亿元,成为带动财政增收的主要动力,全市工业税收入库203586万元,增收66955万元,增长49%,拉动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21.63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对财税贡献有了新突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5.72%,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增幅高出经济增长16.28个百分点,财政增收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的增长,经济运行往好的方面发展。
  (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培植了财源税源。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市委关于加快发展工业、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三大基地”建设等重大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市共落实加快工业化进程奖励资金759万元、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改资金1271万元、开发区奖励资金3069万元、贴息资金1966万元吸附银行资金44643万元,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化进程。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奖励政策,全年共办理出口退税126973万元,拨付出口贴息及奖励资金1339万元,促进外贸出口增长七成多。全市争取各类专款18280万元,利用国债资金3652万元、世界银行贷款3314万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800万元,统筹各类政府性资金50000多万元,支持经济建设、市政工程、重点工程建设和社会公共产品建设,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维护了群众利益。
  一是加大“三农”的投入。全市农业支出17719万元,增长15.31%,投入2700万元支持年千公里农村水泥路建设;投入2520万元支持水利“六千”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682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标准农田建设;投入3290万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146家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投入4206万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投入1125万元,支持农村扶贫开发、山海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各级财政筹措资金3907万元,共有41417户84345个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人数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57%,解决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争取省级财政农业税灾歉减免资金973万元和救灾专项资金2958万元,帮助抗旱及受灾灾民恢复生产生活。及时拨付企业基本养老金40674万元、事业单位养老金4350万元、失业保险金1756万元,确保全市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参保失业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贯彻落实促进再就业财政扶持政策,全市财政安排再就业基金1024万元,确保上级有关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拨付再就业培训资金22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103万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和再就业。拨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216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多人。
  三是着力帮助解决县级财政困难。通过各级努力,去年省财政对我市7个转移支付县增加工资补助3592万元,南靖、东山两个非转移支付县也列入补助对象,得到省级工资补助447万元。另外省财政还增加市本级和沿海五县市支前保障和海岛建设补助2600万元,平和、华安两个经济欠发达县困难补助500万元,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
  四是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全市教育支出71999万1元,增长7.77%,筹集资金805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6.17万平方米,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22所,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卫生支出14302万元,增长19.53%,有力支持了“创卫”工作和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公检法司支出25473万元,增长12.24%,支持了“平安漳州”建设。
  (四)财政改革继续深化,收支管理逐步得到规范。
  一是继续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拨付农村税费改革资金25634万元,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措施的平稳实施。在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基础上,按照粮食订单数量对种粮农民给予每百斤4元的直接补贴和1元的良种补贴。对种植水稻耕地免征农业税,全市共免征农业税2481万元,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955万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二是积极应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及时设立出口退税资金专户,加强退税资金调度,确保企业出口退税应退尽退。积极向上级反映沟通出口退税改革中涉及我市灿坤企业退税基数问题,取得较好效果,缓解了出口退税的压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统一市区税收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市区征收机关的积极性。在服务行业试行有奖发票制度,挖掘潜在的财源。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部分县对乡级财政供养人员实行工资国库统一支付制度,保证乡镇工资的发放。进行乡级财政所职能转变试点,统一乡村财务核算,规范财政财务行为。
  四是在市直机关实行统一规范福利制度。市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市直机关和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阳光福利制度,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解决了单位间苦乐不均的问题。
  (五)财政监管进一步加强,依法理财能力得到增强。
  一是强化财政收支监督。积极开展对财政再就业资金、经济补偿金和部分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防止专项资金使用方面的截留挤占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会计集中核算,仅市本级就剔除不符合规定开支546笔,金额762万元,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严格财务制度。二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时纳入一般预算管理。拓展政府非税收入领域,加强对国有土地、海域、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促进非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非税收入增长42.32%。三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市政府采购目录扩大23项,全年政府采购金额达到33615万元,实际支付资金29238万元,节约资金4377万元,节约率13.02%。四是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全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交易项目54宗,资产评估价16913万元,成交价18426万元,增值1513万元,增值率8.95%。
  各位代表,当前全市财政运行情况总体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低税行业产业较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财政收入增长能力不高,加上债务负担较重,农村基金会、城市信用社专项再贷款扣款影响了预算的正常执行,一些县财政仍较为困难。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专项支出进度缓慢,财政资金绩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四是财经秩序不够规范,财政管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依法管理进一步加以解决。
  二、  2005年预算草案
  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本着积极稳妥、收支平衡、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原则,2005年全市及市级主要预算指标编列如下:
  2005年,全市代编财政总收入计划452300万元,可比增长20.27%;代编地方财政收入预算225200万元,可比增长14.86%。代编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级体制补助等82300万元,全市总财力307500万元,增长11.4%。相应安排全市财政支出预算307500万元。200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为10148万元,安排基金支出8716万元。
  市本级收入预算安排62300万元,可比增长11.27%,其中各项税收安排47860万元,可比增长14%,各项非税收入安排14646万元,下降1.4%。市本级支出预算安排75936万元,增长10.34%。当年市本级收入,加税收返还及上级各项补助、区上解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等20886万元,收入共计83186万元;当年市本级支出,加上解省级支出等7250万元,支出共计83186万元。市本级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2005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将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发挥财政职能,整合财政资金,集中新增财力,努力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
  (一)从整合财政资源入手,着力提高支持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全市“打造三个基地,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重大战略部署,整合财政性资金,积极支持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提升经济总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要坚持稳健、高效原则,合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国债、外国政府贷款资金,增加我市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充分利用税收政策、财政贴息、建立担保体系等多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国内外资金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流动,支持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项目经济、民营经济,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加快中心城市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支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大力支持中心城市中小企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建立新形势下财源建设成果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整合市级支农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投入到农村水泥路、水利“六千”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三奖一补”政策,促进县级加强财源建设,缓解县级财政困难。
  (二)从加强精细管理入手,着力提高保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坚持依法治税,建立重点企业纳税台帐和评估制度,保证重点税源稳定增长,不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和政府财力结构。全面推进契税直征制度和服务行业有奖发票制度,建立对零散税源的源头管控机制,确保小税合理增长。完善税收征管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切实防止有税不收和无税强收现象,把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反映到财政上来。加快构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执收行为,逐步把非税收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管,出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注重盘活企业产权、土地、固定资产等国有资本要素,挖掘增收潜力。
  (三)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入手,着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要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挖掘现有行政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努力做到重大设施、设备共享,防止重复建设,腾出财力保证重点需要。二要全力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做好党政机关经费保障工作,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保障能力。逐步实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乡级工资的正常发放。三要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财税支农政策。四要支持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重点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探索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保障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社会公共服务投入,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从深化财税改革入手,着力提高规范分配管理的能力。编实编细部门预算,扩大市级国库集中支付试点面,认真做好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衔接工作,增加政府采购项目,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继续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按保护价收购等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完善县以下的财政体制,确保乡级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规范的支出范围,增强基层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做好乡镇财政所职能转变的扩面工作,加强乡村财务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统一福利制度,严格控制会议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逐步将与履行公务有关的支出与个人利益约束挂钩,降低行政成本。
  (五)从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全程监管入手,着力提高保障财政安全的能力。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努力调整存量,科学配置增量,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发挥应有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贷款项目投资决策和法人约束机制,科学筹划偿债方案,切实落实还款来源,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社会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秩序,切实维护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指导,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本次大会通过的全年预算任务,为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