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漳州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及2008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8年2月24日在漳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漳州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漳州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书面向大会报告我市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履行财政职能,不断拓展理财思路,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快报统计,2007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47.4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0.9%,比上年增加12.35亿元,增长35.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划中央收入36.43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83.84亿元,比上年增加20.09亿元,增长31.5%。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加预计省级体制净补助13.06亿元,全市总财力为60.47亿元。全市财政支出68.17亿元(含省级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18.6亿元,增长37.5%。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5.7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34.5%,比上年增加18.31亿元,增长24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入库23.25亿元,增加22.09亿元);基金支出21.82亿元,增支15.2亿元,增长229.5%。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据快报统计,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1.62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6.9%,比上年增收3.03亿元,增长35.2%。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加预计省级补助收入17.3亿元,加调入资金净额及上年结余0.17亿元,加县区上解省收入2.16亿元,加市本级体制分回财力0.63亿元,减补助县区支出16.35亿元,减上解省级支出3.95亿元,减市本级医改专项支出0.27亿元,减滚存净结余0.26亿元,市本级财力为11.05亿元。市本级支出14.55亿元(含省级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9.7%。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6.76亿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5.1%,比上年增加5.06亿元,增长297.9%;政府性基金支出3亿元,增加1.57亿元,增长110.1%。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还会有所调整,待决算编成后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2007年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加强收入征管,财政收入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我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各级财税部门把加强收入征管作为有效聚财的重要举措,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收入增长上来,保质保量完成了全年收入预算任务。一是总量增加较多。财政总收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突破80亿元,达到83.84亿元,净增20亿元,增收部分相当于2004年地方级财政收入总量。总收入从2004年将近40亿元到2007年再增加40亿元,收入翻了一番,仅用3年时间。二是增长速度加快。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分别增长31.5%和35.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个和5.4个百分点,分列全省九个设区市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三是收入质量稳步提升。财政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9.7%,税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6.7%,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县域财政呈现较强增势。县区级财政总收入完成64.8亿元,增长31.6%。总收入增幅在40%以上的有3个,分别是漳州开发区88.5%、华安61.4%和长泰40.1%;增幅在30-40%之间的有7个,分别是漳浦38.7%、云霄34.2%、平和33.2%、常山开发区33.1%、龙文32.8%、东山31.8%和诏安30.3%,我市中心城区及辖区内各县区增长的协调性日益增强。
2、致力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有效整合财力资源,力促漳州经济提质增量。一是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全市财政拨付各种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937万元,用于支持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财政性资金,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吸引带动社会性资金,支持铁路、公路、港口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厦深、龙厦铁路建设资本金5000万元,投入3273万元用于古雷港区建设,安排首期建设资金500万元用于中山桥重建,筹措资金2500万元用于西洋坪大桥和西环城路建设,有效地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全市科学技术支出8208万元,增长77.2%,重点加大对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培训中心、高新企业创办、技术研发中心建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四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从城建资金中统筹安排2180万元,用于26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投入资金7850万元,用于保障创卫、创模工作经费和加快“两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人居环境。五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争取和落实省级重点开发区奖励、外经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补助、企业反倾销应诉援助和境外加工贸易等一系列政策扶持资金3664万元,支持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六是向上争取资金促发展。积极向上争取国债和财政预算内资金4.29亿元,用于支持全市的基本建设投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补助14.86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8.1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6.7亿元),大大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有力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3、关注民生民情,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在支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着力解决就学问题。全市教育支出12.69亿元,增长25.9%,重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和免除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杂费,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二是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3亿元,增长10%,重点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制度,并将农村低保标准从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筹集资金6067万元,用于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一系列优惠政策,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7.9万人,政策扶持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医疗卫生支出4.08亿元,增长74.4%,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从人均40元提高到50元;大力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落实好中央惠民政策。及时兑付2.19亿元油价补贴资金,对受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较大的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和出租车等行业给予补贴;对受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较大的城市低保人员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等给予补贴;落实和提高部分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相关待遇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四是办好惠民实事。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市财政继续集中新增财力,着力保障一系列惠及人民群众的实事。2007年市本级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13个,涉及市级财政资金安排10个,共投入资金1386万元,确保了各项惠民实事的落实。
4、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协调发展步入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发挥财政统筹协调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4.18亿元,增长52.8%,重点支持水利“六千”工程、标准农田、“年千里”农村路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投入农业产业化资金1200万元,扶持我市优势农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市财政投入35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兑付资金3140万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拨付资金970万元,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促进生猪生产;筹措资金4721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项目;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二是支持环境保护。全市环境保护投入3450万元,重点用于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市区内河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全市公共安全支出6.96亿元,增长48.1%,用于提高政法部门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改善公检法装备和办案条件,推进“平安漳州”建设。四是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251万元,增长50.9%,重点支持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基层综合文化站改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5、着眼改革创新,财政监督管理跃上新水平。围绕改革和发展大局,把依法理财理念贯穿于各项财政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一是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积极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2007年市级财政通过国库支付系统下达预算指标3.16亿元,实际支付2.93亿元,减少财政资金沉淀2249万元。积极开展漳浦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完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一年来,共整合资金2650万元,有力地支持闽台农业合作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全市政府采购预算金额3.08亿元,实际支付2.8亿元,节约资金2800万元。二是财政管理逐步规范。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基本摸清其财务状况和资产存量。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抓好全市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为争取更多奖补资金做好准备。加强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认真清理财政欠债,及时归还国债、农业综合开发、亚行一期到逾期借款,为争取更多支持奠定信誉基础。三是财政监督不断加强。积极配合国家专项审计调查组对我市2005-2006年所投入救灾资金的审计调查工作,确保中央救灾资金落实到位。进一步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市级财政共完成54个项目的评审工作,审定金额4.65亿元,净核减3409万元。全面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推动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
各位代表,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有效地保障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资金需要,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以及市人大有效法律监督、市政协有效民主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看到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仍然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可用财力与资金需求之间缺口仍然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影响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和瓶颈仍然较多;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财政监管水平尚待提高;历史遗留的政府债务较多,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08年预算草案
依据2008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并综合考虑收支增减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留有余地的原则,2008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编列如下。
全市代编预算:
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57.35亿元,比上年增加9.94亿元,增长21%;预计上划中央收入45.75亿元,增长25.6%;预计总收入1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9.26亿元,增长23%。地方级财政收入加省级体制净补助15.61亿元,全市总财力为72.96亿元,比上年增加12.48亿元,增长20.6%;全市财政支出72.96亿元,比上年增加12.48亿元,增长20.6%。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31.56亿元,比上年增加5.77亿元,增长22.4%;政府性基金支出31.56亿元。
市本级预算:
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13.58亿元,比上年增加1.96亿元,增长16.8%;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级各种补助16.28亿元,加调入资金净额0.65亿元,加上年净结余0.26亿元,加县区上解省收入2.62亿元,加市本级体制分回财力0.88亿元,减补助县区支出15.67亿元,减上解省级支出4.68亿元,市本级财力为13.92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亿元,增长26%;市本级财政支出13.92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亿元,增长26%。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7.43亿元,比上年增加0.67亿元,增长10%;政府性基金支出为7.43亿元。
2008年,我市财政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两个突破”目标,以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为大局,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努力为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为顺利完成全年预算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统筹运用财力,提升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充分发挥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功能,通过调整政策取向和资金投向,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确保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港口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港口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及扶持港口企业发展。统筹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国债、世行、亚行、外国政府贷款等资金,投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支持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鼓励和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要加快释放工业园区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业区的生活和产业设施配套,提升产业区功能。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大力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成熟税源企业进入园区,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和壮大物流业,促进港口物流的资源整合。完善城市服务设施,促进房地产、商贸、交通运输、旅游等税源型经济向高层次提升。五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重点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污水网管和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建设,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村居环境建设。
(二)严格依法治税,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完成收支预算任务。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预定的收入目标,在培植财源、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良好机遇,研究国家诸多税收政策调整的应对措施,认真分析财源结构和增减收因素,强化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确保年度预算任务实现。一要加强税收征管。健全财税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协调税务部门做好重点税源、主体税种的监控工作,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努力营造协税护税的良好社会环境,确保税收公平、合理,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重视和强化中小税种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二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逐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非税收入增长机制,不断增强地方财政的综合调控能力。三要兼顾开源与节流。大力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人、车、会和出国等行政费用狠抓控管,确保市级财政行政公共支出增速大大低于财政支出增速。
(三)注重为民用财,着力改善民生,增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效。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着力民生,着力民心,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第一,坚持把保工资、保运转作为第一前提,严格执行《预算法》,确保法定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和机关基层政权运转。第二,坚持把社保经费、民生资金作为第一要求,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失业救助以及安定稳定的经费投入,确保财力分配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一要坚持教育优先。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起,在继续实施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予以补助。二要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努力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扶持工作,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四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投入,落实各项涉农惠农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基础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促进漳台农业合作交流。加快“侨居造福工程”建设,继续解决我市华侨农场归侨居住危房问题。五是落实为民办实事及省市文件规定的发展事业专项资金要求。
(四)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运行,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要加快推进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二要加强财政管理。充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结合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工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效整合与统一管理。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确保举债规模与财力增长、项目投资受益相匹配,增强债务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提高财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抓好公共保障工作。三要完善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重点监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资金使用情况;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强化对各类中介机构的会计监督,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市人大对财政工作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海西,漳州先行”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