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强调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保护好灾害脆弱群体,加强防灾减灾中的韧性建设。地震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地震来临前让地震预警信息及时传递?抢抓黄金时间至关重要。我市从2018年开始,在全市安装福建省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在学校、社区(村)、行政服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建成2563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实现了预警信息到村、到镇、到学校,打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省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漳州发生过两次6级以上内陆地震,一次是在1185年的南宋期间、另一次是在1445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两次地震均发生在漳州的西北近郊,是我省境内最大的两次内陆地震;而漳州境内,最大的沿海地震是1918年东山-南澳海域的7.3级地震。
我市还全方位构建地震预警支撑体系,已建成“四网融合”地震监测预警台网 。该监测预警台网共有164个地震监测站点,由17个基准站、11个基本站、128个一般站、8个GNSS站组成,全部接入由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福建子项目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省地震局。这164个站点可对全市1.5级以上地震精准监测,部分地区监测能力可达1.0级。
下面,我以布设在我市公共场所中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为例予以说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看上去就是一块普通的LED信息屏,它的顶部设有红、橙、黄、蓝四个预警灯,对应本地预估烈度的四个警报级别,一旦周边发生地震,将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闪灯警示并语音警报。当本地烈度在3度以下时,警示灯显示蓝色;当烈度在3-4度时,显示黄灯,不论蓝灯、还是黄灯,均为告示性预警;当本地烈度在5-6度时,警示灯显示为橙色;当烈度在7度及以上时,红色亮起,橙灯和红灯均为灾害性预警。
如果预警时间不足以撤离建筑物,请牢记以下基本准则:就地避险,震后撤离。就地避险时,优先选择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坚固的桌子和床底下也是避险的好地方。用手和厚靠垫、枕头等护住头颈,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位移,等到震感过去后,再迅速撤离建筑物。
近年来,我市还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在内容重点、手段新意、氛围造势及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推进防震减灾宣传节点化、常态化。2012年起,将5月份定为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月。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自主创作普通话和闽南语两版《地震逃生自救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全市校园开展传唱比赛;2021年起,组织开展“一文一舞一笔一画”,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防震减灾广场舞比赛和书画剪纸作品大赛,用艺术形式展现防震减灾新文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近3年来,全市共培养了100多名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并在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比赛中连创佳绩,2021-2023年期间,我市有2位选手获得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1位选手获得全国赛三等奖。
我市开展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概括来说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
一是扎实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也就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近年来,我局积极向省地震局、市财政争取近1400万元,在漳浦、华安、平和、南靖开展240多公里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在龙海、长泰、漳浦、诏安等县区开展85公里左右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进一步掌握覆盖全市各县(区)断层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推动成果在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二是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为重大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服务与咨询,切实落实重大工程地震安全监管职责。今年,我们省颁布了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暂行),也公布了应当开展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工作开展,服务工业项目“标准地”建设;联合有关行业部门,以医院、学校、水库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断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根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我市90%的国土面积基本地震设防烈度7度;最高的是8度,位于我市龙海隆教、港尾,漳浦佛昙、赤湖、前亭。不同分区内的房屋建筑按照“区划图”上各自的地震作用进行抗震设计,从工程性防御的角度就能保证它的牢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