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人民政府
当前位置:漳州市人民政府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预警先行,以防为主,防震减灾护发展
访谈时间:2023-10-13 10:00 访谈嘉宾: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访谈背景:

今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强调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保护好灾害脆弱群体,加强防灾减灾中的韧性建设。地震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地震来临前让地震预警信息及时传递?抢抓黄金时间至关重要。我市从2018年开始,在全市安装福建省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在学校、社区(村)、行政服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建成2563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实现了预警信息到村、到镇、到学校,打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省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直播
图片直播
  • 主持人 2023-10-13 10:00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漳州政府网政务访谈。我是主持人小唐。今天我们请到访谈室的嘉宾是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黄文斌。您好,黄处调!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1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通过漳州政府网与大家交流。在此,也感谢漳州政府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希望广大网友通过这次交流能加深对我市地震监测预警、公共服务、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等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
  • 主持人 2023-10-13 10:01
    什么是地震预警?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2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发生地震附近的地震监测台站监测到地震,马上发出警报:“我这里地震了!”,从而使距离地震较远的地方在破坏性地震波还没有到达之前可以避险和逃生。由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每秒仅为5-7公里,相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要慢得多,人们就将地震发生的消息用电磁波手段(电话、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迅速地传给远方,在距发生地震较远的地方地震波还未到达时收到警报,从而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逃生。地震预警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原理简单来说就如同打雷闪电,我们一般是先看见闪电,几秒后听见打雷。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光速比声速快而已。
  • 主持人 2023-10-13 10:02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不一样吗?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经常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混为一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2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但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发出警告。与之相比,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作出推测。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实质意义却截然不同。
  • 主持人 2023-10-13 10:03
    现代社会媒体、网络发达,我们经常看到台湾地震的信息,也经常与台湾民众“同频共震”,为什么台湾地区地震频繁?作为海峡对岸的漳州,其地震地质背景怎么样?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4
    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七个大的板块组成,在地球的不断运动过程中,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台湾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带上,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引起复杂而剧烈的地壳运动,因此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频繁。
    而我们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有多组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成棋盘状交错的地震带。主要有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北西向的上杭-云霄断裂带、九龙江断裂带。我市还紧邻全球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台湾地震带,时常遭受台湾强烈地震的波及和影响。

    在历史上,漳州发生过两次6级以上内陆地震,一次是在1185年的南宋期间、另一次是在1445年的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两次地震均发生在漳州的西北近郊,是我省境内最大的两次内陆地震;而漳州境内,最大的沿海地震是1918年东山-南澳海域的7.3级地震。
  • 主持人 2023-10-13 10:06
    听黄处调介绍,我市的地震构造背景还是比较严峻复杂的。那么我市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如何?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6
    我市从2018年开始,在全市安装福建省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在学校、社区(村)、行政服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建成2563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实现了预警信息到村、到镇、到学校,打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省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还全方位构建地震预警支撑体系,已建成“四网融合”地震监测预警台网 。该监测预警台网共有164个地震监测站点,由17个基准站、11个基本站、128个一般站、8个GNSS站组成,全部接入由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福建子项目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将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到省地震局。这164个站点可对全市1.5级以上地震精准监测,部分地区监测能力可达1.0级。
  • 网友 叶先生 2023-10-13 10:06
    假如发生了地震,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到相关地震预警信息呢?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7
    为避免轻信地震谣言以及错误信息市民可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网站、福建地震信息服务及漳州市地震局微信公众号、福建地震预警APP等官方渠道查询相关信息。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福建地震预警手机APP。“福建地震预警”手机APP由福建省地震局自主研发,可实时接收福建省地震局推送的闽台地区地震预警和全球地震速报信息,同时还提供了地震科普和避难场所查询等功能。“福建地震预警”手机APP已经在华为、小米等手机应用市场上架,同时福建省地震局官方网站也提供相应的下载服务。大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免费下载安装。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 主持人 2023-10-13 10:07
    怎么看懂地震预警信息?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09
    地震预警信息主要包括以下6项内容: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大小、本地烈度、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

    下面,我以布设在我市公共场所中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为例予以说明。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看上去就是一块普通的LED信息屏,它的顶部设有红、橙、黄、蓝四个预警灯,对应本地预估烈度的四个警报级别,一旦周边发生地震,将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闪灯警示并语音警报。当本地烈度在3度以下时,警示灯显示蓝色;当烈度在3-4度时,显示黄灯,不论蓝灯、还是黄灯,均为告示性预警;当本地烈度在5-6度时,警示灯显示为橙色;当烈度在7度及以上时,红色亮起,橙灯和红灯均为灾害性预警。
  • 主持人 2023-10-13 10:09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我们该如何应对?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11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首先要快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实际环境,如果预警时间足够你撤离建筑物,请迅速离开房间赶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地带,撤离时随手关闭家中火源和电源,以免发生火灾或煤气泄漏。

    如果预警时间不足以撤离建筑物,请牢记以下基本准则:就地避险,震后撤离。就地避险时,优先选择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坚固的桌子和床底下也是避险的好地方。用手和厚靠垫、枕头等护住头颈,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位移,等到震感过去后,再迅速撤离建筑物。  
    如果你正在户外,应避开楼房、立交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建筑物,特别要注意避开变压器、高压线、电线杆,以防触电。如果你正在驾驶汽车,应打开双闪灯,缓缓刹车,安全停靠路边。总而言之,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时,应急避震应遵循如下原则:保持冷静,就近避险,保护自身安全。
  • 主持人 2023-10-13 10:11
    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国际减灾日的由来和意义?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12
    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89年。为促进风险意识及减灾的全球性文化,联合国大会倡议设立一个国际日,于是在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现在,每年10月13日举行的国际减灾日纪念活动,旨在赞赏全世界民众和社区为减少遭受灾害风险做出的努力,并提高他们对所面临风险的重要性的认识。
  • 主持人 2023-10-13 10:12
    国际减灾日期间,我市有开展哪些活动吗?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14
    每年国际减灾日期间,我们会引导全市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地震工作部门紧密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今年国际减灾日期间,市地震局将开展地震预警中心开放日活动,组织一批中小学生到我局的预警宣教中心沉浸式学习地震预警和自救互救知识,并开展网络直播,广大网友可以关注漳州市地震局微信公众号来参与互动。同时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也会结合本地实际,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地震应急演练、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活动,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在全市营造防震减灾良好舆论氛围。

    近年来,我市还紧密结合实际,着力在内容重点、手段新意、氛围造势及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推进防震减灾宣传节点化、常态化。2012年起,将5月份定为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月。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自主创作普通话和闽南语两版《地震逃生自救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全市校园开展传唱比赛;2021年起,组织开展“一文一舞一笔一画”,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防震减灾广场舞比赛和书画剪纸作品大赛,用艺术形式展现防震减灾新文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近3年来,全市共培养了100多名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并在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讲解比赛中连创佳绩,2021-2023年期间,我市有2位选手获得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1位选手获得全国赛三等奖。
  • 主持人 2023-10-13 10:14
    我市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开展了哪些工作?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17

    我市开展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概括来说就是“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
    一是扎实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也就是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近年来,我局积极向省地震局、市财政争取近1400万元,在漳浦、华安、平和、南靖开展240多公里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在龙海、长泰、漳浦、诏安等县区开展85公里左右的浅层地球物理勘探,进一步掌握覆盖全市各县(区)断层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推动成果在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二是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为重大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服务与咨询,切实落实重大工程地震安全监管职责。今年,我们省颁布了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暂行),也公布了应当开展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进一步强化了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工作开展,服务工业项目“标准地”建设;联合有关行业部门,以医院、学校、水库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断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是配合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与改造工程。配合住建等部门推进房屋设施加固与改造工程,加大对乡镇房屋设施抗震安全服务力度,持续开展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信息采集,增强我市房屋抵御地震灾害能力。
  • 主持人 2023-10-13 10:17
    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有没有什么依据的标准?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18
    我们国家每隔10多年都会修编一套《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这是国标,是全国范围内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依据。最新的一版“区划图”是2015年发布的,2016年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五版“区划图”,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为“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根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我市90%的国土面积基本地震设防烈度7度;最高的是8度,位于我市龙海隆教、港尾,漳浦佛昙、赤湖、前亭。不同分区内的房屋建筑按照“区划图”上各自的地震作用进行抗震设计,从工程性防御的角度就能保证它的牢固程度。
  • 网友 林女士 2023-10-13 10:18
    在漳州偶尔感觉到地震的晃动,我们要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呢?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20
    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与地震频发的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当台湾发生地震,我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地震波到来时,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或前后摇晃的是近震;远震上下颠簸不明显,只有缓慢的左右或前后摇晃。大震和小震的区别是:小震感觉不到上下颠簸,仅感觉到轻微的极短的左右或前后晃动,有的仅感觉到被推了一下。发生地震的震中区域先感觉上下颠簸,后左右或前后摇晃;震级越大,颠簸、摇晃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在强烈的颠簸和摇晃中,人们能够感到房子强烈摇晃,摆放的物品倾倒、跌落,行动的人会站立不稳或摔倒,不稳定状态的人会摔离原地,有抛起感。大地震发生时,有时还会发生一些难以想象的现象,如强烈的地声、怪异的地光、难闻的地气等。
  • 主持人 2023-10-13 10:20
    感谢黄处调百忙之中做客我们的政务访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的热心参与!下期再会!
  • 漳州市地震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黄文斌 2023-10-13 10:20
    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网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