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预算执行基本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执行情况。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25.3亿元,同比减收7.18亿元,下降2.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81亿元,同比减收0.97亿元,下降0.5%;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23.49亿元,同比减收6.2亿元,下降4.8%。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74.85亿元,同比减收2.73亿元,下降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31亿元,同比减收2.91亿元,下降5.7%。
(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执行情况。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2.53亿元,同比减支10.37亿元,下降2.6%。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47亿元,同比减支10亿元,下降13.4%。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1-11月,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1.83亿元,同比增收14.41亿元,增长7.3%;支出263.68亿元,同比减支52.61亿元,下降16.6%。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63.85亿元,同比增收2.24亿元,增长3.6%;支出65.23亿元,同比减支35.66亿元,下降35.3%。
二、预算运行主要特点
(一)地方级收入接近“转正”,当月和累计收入增幅均达年内最高
下半年以来,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收入持续向好回升。从当月看,下半年5个月中有4个月收入实现正增长,11月当月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分别增长43.1%和38.2%。从1-11月累计看,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降幅分别比1-10月收窄2.2、2个百分点。从全省对比看,地方级收入增幅再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3个百分点。
(二)税收降幅连续收窄但仍落后于全省水平,非税收入增幅超三成
从当月看,11月当月总税收和地方级税收在制造业回暖带动下,连续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39%和30.2%。非税收入增长71.9%,主要是加快盘活资产资源带动。从1-11月累计看,总税收和地方级税收分别下降8.8%和12.3%,降幅均比1-10月收窄2.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仍大于全省平均水平6.5和9.6个百分点,拉低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增幅7.42、9.11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长33.2%,增幅比1-10月提升1.5个百分点,分别拉动总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增长5.27和8.63个百分点。
(三)五大主要行业增幅均回升,工业税收两位数增长
二产税收完成132.28亿元,占税收比重51.85%,增长6.1%,增幅比1-10月提升3.9个百分点;三产税收完成121.7亿元,占税收比重47.7%;下降21%,降幅比1-10月收窄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税收自9月起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增长12.1%,增幅比1-10月提升4.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税收增长12.1%,增幅比1-10月提升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税收增长18.7%,增幅比1-10月提升3.3个百分点。此外,建筑业税收下降19.1%,降幅比1-10月收窄0.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税收下降31%,降幅比1-10月收窄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税收下降9.9%,降幅比1-10月收窄0.8个百分点。
(四)财政支出降幅连续收窄,民生相关支出重点保障
今年来,受疫情影响,叠加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及疫情税费优惠政策出台等因素,地方政府财力减少,财政处于极度“紧平衡”状态。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同比下降2.6%,降幅比1-10月收窄0.8个百分点。
在财政收入持续减收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坚持严把关口、过紧日子,有保有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开源节流确保收支平衡,集中有限的财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民生支出302.35亿元,占比为77.03%,高于全省平均占比1.93个百分点。从支出科目看,交通运输支出、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分别增长54.3%、21.7%、12.1%、8.1%、6.5%、5.3%。